- · 《离子交换与吸附》数据[04/29]
- · 《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04/29]
- · 离子交换与吸附版面费是[04/29]
- · 《离子交换与吸附》投稿[04/29]
离子交换与吸附文献综述怎么写(离子交换吸附(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四.流程说明 废水先经过滤池预处理,将滤池分为两级,分别设置过滤装置。 过滤装置采用100目不锈钢筛网过滤,可以去除废水中大部分固形物,减少后续
四.流程说明
废水先经过滤池预处理,将滤池分为两级,分别设置过滤装置。 过滤装置采用100目不锈钢筛网过滤,可以去除废水中大部分固形物,减少后续工艺的处理负荷。 另外,在出口侧的水池底部设置砂滤装置,交替使用水池时过滤干燥水。 滤出的固体残渣每日人工外运,随粪渣处理。 滤池出水经提升泵进入初沉池,初沉池分为4格,废水在初沉池内进一步分离细小颗粒(如粪便、饲料等)。 在初沉池入口投加石灰乳溶液,一方面投加石灰改善废水沉降功能,电中和废水中的胶体物质形成絮体,可使微粒共同沉淀,在初沉池中分离; 由于废水排放量存在波动性,废水经初沉池后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以保证后续处理单元的连续稳定运行。 将游泳池水缓慢、连续均匀地进入处理系统,减少系统的冲击负荷。 调节池出水经提升泵进入UASB高效厌氧池,改进SBR池二级处理工艺,进入UASB高效氧池内,废水中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在厌氧菌的作用下首先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部分分解为CH4等物质,厌氧池出水改良SBR池在运行方面兼具曝气、沉淀一体,其工艺分为进水阶段、反应阶段、沉淀阶段、排水阶段、待机阶段5个阶段,在处理效果方面集中好氧氧化和消化—反消化功能,可同时去除废水中的COD和NH3—N。 为了增强SBR池的消化—反消化功能,在池内设置潜水搅拌机,在SBR池静置阶段开启搅拌机,使消化—反消化反应更容易进行。 改良SBR池出水含有微生物和病原菌,为了使水中的恶杆菌和微生物符合标准要求,在改良SBR池后设置接触消毒池,采用二氧化氯发生器消毒改良SBR池出水,对废水中的有毒恶杆菌和微生物进行杀菌。 接触池出水进入现有兼性池进一步净化。
初沉池、调节池、UASB厌氧池、改良SBR池、二沉池排放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 浓缩后的污泥由污泥泵送入污泥干化床,干化后作为干泥饼外运。 污泥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经堆肥无菌处理后也可作为农肥出售。 浓缩池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 调节提升泵并设置液位控制装置,通过调节池内水位,提升泵自动启停,不仅减轻了操作强度,而且起到了保护泵的作用。
五.技术特点
本设计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预处理:废水预处理是处理系统的关键,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去除固体悬浮物,将给后续处理带来困难,增加处理负荷,影响处理效果。 因此,在工艺上有必要加强预处理。 为了去除100目以上的固体颗粒,采用100目机械筛网过滤器的设计,CODcr、BOD5的浓度大幅降低,残渣水分离后小于100的悬浮物在初沉池中进一步沉淀处理,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的调节通过这样加强预处理,不仅是预处理
(2)采用先进的厌氧生物净化技术:厌氧池采用UASB厌氧结构,它包含在复合式厌氧反应装置的生化功能中。 复合式厌氧反应装置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发的新技术,其反应装置上部为填料,下部为悬浮污泥床,容积负荷高,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气温变化影响小,所用填料表面积大,无堵塞现象,生成性能优良的颗粒复合式厌氧反应装置内设置的挡板将反应器分为若干个上逆流室和下逆流室,上逆流室比较宽敞,便于污泥集聚,下逆流室比较窄,两室之间设有导流板,便于将水输送到上逆流室,使泥水充分混合。 因此,复合式厌氧装置是厌氧中容积利用率最高、投资最省的形式。 另外,通过使用三相分离器,可以有效地分离废水中的固液蒸汽。
)3)采用成熟可靠的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本方案采用的改进型“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 )”工艺作为后续好氧工艺,可以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是目前高浓度有机废水普遍采用的好氧处理工艺,简易、高效a、具有工艺简单、剩余污泥处理故障少、节约投资的优点。 b、投资省,占地少,运行成本低。 C、反应过程底物浓度梯度大,反应推动力大,效率高。 D、抗有机负荷和毒物负荷冲击,运行灵活,为静止沉淀,出水效果好。 e、厌氧(缺氧和好氧过程交替发生,泥龄短,活性高,脱氮除磷效果好。 基于该方法的上述优势,该方法在国内外有机废水处理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 实际上是活性污泥法的发展和扩展,但运行更灵活、稳定、高效
化学中的均摊法是什么?
在计算单位单元中的微粒时,分析一个微粒被几个单位单元共享,如果一个微粒被n个单位单元共享,则属于一个个单位单元的只有1/n,将该方法称为均等分割法。中文名称
文章来源:《离子交换与吸附》 网址: http://www.lzjhyxfzzs.cn/zonghexinwen/2022/1209/719.html
上一篇:这位闹的沸沸扬扬的女博士李敏
下一篇:离子交换与吸附实习论文(离子交换吸附作用)